近日,由长春工程学院BIM技术产业学院韩风毅老师负责的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BIM在高校建筑类专业中多专业协同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通过专家审定,准予结题。
我国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及其中的各专业、各环节以及工程建设管理都已普遍应用计算机软件,但工程建设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尚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信息共享,二是协同工作。高校各专业各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交换、不及时、不准确的信息孤岛问题,各专业数据不能有序流通、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给专业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解决各个专业之间的数据交互和业务集成,也就成了高校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这也是BIM技术的优势所在,合理进行高校BIM布局,信息共享,协同设计,才能培养出真正的BIM人才,采用BIM教育在多专业多学科上“协同工作,信息共享”,BIM教育才能在高校落地。
针对这一现状,课题组把《BIM在高校建筑类专业中多专业协同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定为研究的课题,认为这一课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培养出基于BIM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创立BIM协同毕业设计模式。
2016年5月,课题组将《BIM在高校建筑类专业中多专业协同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向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了申报,并获得了批准。
近四年研究时间,课题研究组共同努力,向学校党委建议成立专门的BIM教学组织协调各学院BIM教学工作,2018年6月学校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股份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BIM技术产业学院”,打造校企共同体,共同培养基于BIM技术的大土木复合型人才。出版BIM系列教材7部,建立BIM在线课程3门,省级高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
从2016年至2019年,进行BIM协同毕业设计试点工作,总计有6个学院8个本科专业149名本科生参加,60名教师参与指导。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特等奖1项;获得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应用技能大赛全能二等奖1项,长春工程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1项。
【1】准备阶段(2016.1-2016.3)
明确成员及人员分工,建立课题研究制度,保证课题研究过程扎实进行。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2】首次试点工作(2016.4-2016.6)
明确BIM协同设计要求,探索基于BIM的协同毕业设计新模式,在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进行首次试点,2个本科专业15名学生指导教师4人参与试点工作。
【3】成立BIM专门组织(2016.7-2016.12)
成立长春工程学院“BIM教学与研究工作室”。该组织有效整合学校各专业各学科的资源,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让更多有志于推广应用BIM的教师有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教师开展BIM教学、研究、技术服务相关工作。探索一条新的合作教学途径,有效指导不同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大学生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在学校营造一个师生学习氛围。
【4】第2次BIM协同毕业设计工作(2017.1-2017.6)
3个学院4个本科专业43名学生指导教师12人参与试点工作。
【5】理论授课阶段(2017.3-2017.12)
《BIM建模基础》、《机电设计BIM应用与实践》、《建筑设计BIM应用与实践》3门全校本科生课程。
【6】带领学生参加全国BIM毕业大赛(2018.1-2018.6)
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谁作品大赛特等奖;第九届全国高校学生“斯维尔杯”BIM应用技能大赛全能二等奖。
【7】第3次BIM协同毕业设计工作(2018.1-2018.5)
6个学院8个本科专业52名学生指导教师20人参与试点工作。
【8】成立全国首家“BIM技术产业学院”
2018年6月学校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股份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BIM技术产业学院”。
【9】第4次BIM协同毕业设计工作(2019.1-2019.6)
6个学院8个本科专业39名学生指导教师24人参与试点工作。
【10】编写BIM系列教材(2017.6-2019.6)
出版BIM系列教材7部。
【11】撰写研究论文阶段(2017.1-2019.6)
吉林日报发表理论文章1篇,CPCI-SSH检索论文1篇,普通教研论文3篇。
【12】结题阶段(2019.7-2019.11)
总结整理,形成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资料,健全资料。申请验收。
现如今BIM技术广泛的应用于设计、施工、运维中,解决了很多传统建筑技术中的难题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建筑人能够更大胆、更创新的去实现建筑梦。采用“信息共享,协同设计”理念。以BIM理论教学为基础,进行BIM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学科交叉与多专业协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专业水平及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大土木复合型人才。